汽車“以舊換新”,國家再放大招。7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針對汽車報廢更新,主要有三方面政策調整:一是補貼標準大幅提高;二是補貼執行溯及過往;三是補貼發放時間壓縮。更值一提的是,《若干措施》還明確,將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自主開展個人消費者汽車置換更新。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強調,此次將超長期特別國債中的1500億元左右資金直接下達給地方,因地制宜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在具體操作上,將綜合各地區常住人口、地區生產總值、汽車保有量等因素測算,合理確定各地區資金分配規模。
由此,汽車“以舊換新”吹響了下半年的沖鋒號角。
政策持續加碼 全力激發需求側
國家層面對汽車“以舊換新”的支持力度可謂步步加碼。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報廢汽車回收量較2023年增加約1倍,二手車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45%。4月26日,商務部等7部門發布《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確符合條件的報廢并新購置新能源車/燃油車分別補貼10000元/7000元,為略顯疲軟的汽車消費市場打了一針強心劑。再到7月加力支持汽車“以舊換新”。短短幾個月時間,國家針對某項政策連續追加支持力度實屬罕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分析,進入二季度以來,國內經濟壓力仍在,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回落。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投資和出口對于經濟回暖的推動周期較長,刺激消費成為更好的選擇。
而從消費角度來看,當前房地產實施全面寬松政策,但成交量未達預期。汽車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不僅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約10%,汽車產業相關稅收占稅收總額、相關從業人數占城鎮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也均在10%左右。汽車消費對總體消費增長影響顯著,對我國長期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意義重大。
汽車行業產業鏈長、覆蓋面廣、關聯性強,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刺激汽車消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刺激汽車生產,加快汽車市場的流通,只有需求側被激發,供給側才更有生機和活力,“以舊換新”政策的出臺可謂恰逢其時,效果也是立竿見影。截至7月25日中午,汽車以舊換新信息平臺已收到汽車報廢更新補貼申請36.4萬份,單日新增已超過1萬份。上半年,全國報廢汽車回收量277.8萬輛,同比增長27.6%。不過,郎學紅指出,在政府加力支持“以舊換新”政策之前,從經銷商的反饋來看,一方面,很多消費者的舊車尚未達到報廢年限,4S店缺少符合條件的客戶,對于國家的支持政策享受不到;另一方面,即便消費者有報廢更新意愿,新購車的開支對于很多報廢更新的消費者而言依然略感吃力。可見,“以舊換新”政策力度和覆蓋面有待進一步擴大,讓有意購車的消費者感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
中央地方聯動 惠及產業鏈上下游
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標準直接翻倍,可見國家層面對于促消費的決心。在《若干措施》出臺之前,很多地方政府囿于財政力量有限,對于汽車“以舊換新”的支持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不少地方政府僅僅是復制了國家政策,并未拿出地方補貼。少數地區通過車展、購車節等活動拿出了專項資金,但通常是限時1~3個月左右的補貼,補貼額度也比較低。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若干措施》明確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地方自主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與投資補助等傳統支持方式不同,這次向地方直接安排資金,賦予地方更大的自主權,在符合“以舊換新”總體要求的情況下,充分發揮地方的創造力,有利于更加快速便捷地將這些真金白銀的優惠直達消費者。預計,刨除家電“以舊換新”,將有1000億元左右的國債資金用于汽車“以舊換新”。以目前乘用車年銷2000多萬輛的數字來看,“以舊換新”的比例大概在50%,也就是將近1000萬輛的置換需求,以此換算,每輛車可得到接近萬元的補貼,將有效拉動接近報廢的車輛提前置換。隨著資金的逐步到位,相信8月各地方將陸續推出因地制宜的新政策。政策的加力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僅拉動著新車消費,也將帶給二手車市場和汽車報廢回收市場新氣象。郎學紅指出,置換更新無疑會增加二手車的供給,短期內促進二手車市場的回穩,長期看則有利于推動整個市場的規模化發展。
與此同時,以往每年汽車拆解量在報廢注銷量中的占比都偏低,因為老舊車輛幾經易手可能存在違章,通過正規渠道報廢拆解首先要處理車輛的欠款,不少車主認為車輛殘值已經較低,而處理違章的成本過高,便讓車輛流入非法渠道,不僅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了隱患。新的“以舊換新”政策需要正規報廢拆解廠提供的證明才能拿到補貼,這無疑將催旺汽車產業的末端經濟,預計將推動新增100萬輛以上的報廢拆解量。鄭州三聯報廢汽車回收拆解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一弓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在汽車更新消費的小高峰下,汽車報廢體量隨之明顯增長,以該公司為例,今年5、6月的汽車報廢量實現了同比約30%的增長,預計在“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動下,汽車報廢市場潛力還將持續釋放。
首購、“以舊換舊” 用戶渴望雨露均沾
中信證券認為,下半年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力度大大超出市場預期,對汽車行業的刺激效果有望好于上半年,本輪“以舊換新”政策預計釋放終端持幣待購的需求。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乘用車市場并非缺少終端需求,而是消費端“持幣待購”現象突出。今年以來,汽車市場價格戰一輪接一輪,盡管業界普遍認為價格戰將使企業受傷嚴重,但車企被大勢裹挾卻始終無法脫離價格戰的苦海。郎學紅指出,幾千元的購車補貼被動輒上萬元的降價所抵消,消費者持幣觀望不敢輕易出手,擔心買早了吃虧。盡管“以舊換新”政策的初衷是拉動汽車消費,但客觀上或將對平息價格戰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郎學紅分析,歸根結底,汽車市場價格戰的本質是國內汽車市場供需不平衡,傳統汽車產能過剩,新興產能提升過快,但大環境下有效需求不足。“以舊換新”政策力度持續加大,能夠進一步擴大需求,使得在供給不變或者供給有一定壓縮的情況下,供需矛盾有所緩解,進而對價格戰起到一定的平抑作用。
對比今年汽車“以舊換新”政策的變化,能夠感受到政府在接受終端反饋、回應市場訴求方面的雷厲風行。郎學紅進一步建議,從政策初衷看,無論鼓勵報廢更新還是置換更新,都在強調“更新”。在我國新車消費中,置換比例約占一半,但還有一半為新購車群體。而在新購車群體中,既有首次購買新車的用戶,也有首次購買二手車的用戶,尤其是置換更新加速后,產生的二手車源還將催生大量購買二手車的需求。不容忽視,有部分消費者礙于資金壓力或者新車降價過快等諸多因素,有意換購性價比更高的二手車,上述情況在《若干措施》中未能得到體現。如果能將“首購新車”、“以舊換舊”和“報廢購置二手車”等都納入補貼范圍內,將對活躍汽車消費起到更廣泛的作用。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肖政三透露,協會已向有關部門提出建議,呼吁將二手車納入“以舊換新”政策補貼范圍,給予二手車消費一定的支持政策,讓汽車流通企業和消費者都能真正共享政策措施和市場繁榮所帶來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