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至9月1日,以“風雨同舟二十載 攜手并肩向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十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連續成功舉辦二十屆的泰達汽車論壇,以其組織完善、代表權威、專業性強、選題精準、內容豐富、指導性強等特點,成為中國汽車行業最具權威性、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泛的高端國際汽車論壇。
本屆泰達汽車論壇以創辦20年為契機,聚焦汽車產業變革新趨勢,設置五場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會議,包括以“固態電池技術發展與產業化挑戰”“加速云計算與數字技術應用,推動新質型產業發展”等。來自汽車、數字化、人工智能、能源等多領域行業專家、企業高層重點論道前沿技術創新,提出多項行業發展建議,達成五項成果共識。
一、加速構建新質生產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速構建新質生產力,堅決打贏“新能源汽車智能化下半場”。加強人工智能、5G、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夯實數字底座,推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向“無人區”“深水區”邁進,賦能汽車產業全鏈條。二是以新質生產力的構建,創建科技創新新范式和新生態。著力突破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斷點”“堵點”,以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場“無形的手”共同發力,破除制約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場環境。三是政府和產業應特別關注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產業的安全性、轉型的平順性、經濟增長的穩健性研判。政府應適時研究制定并充分考慮融合了市場機制、體制機制改革措施,推動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低碳化與能源、交通、信息融合發展,鼓勵產業創新的經營發展模式,培育產業經濟增長新動能,平穩度過新舊動能轉換的陣痛期,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打造低碳產業鏈,構建產業新生態
汽車全產業鏈要以全球視野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加快建立國際互認的碳排放管理標準和管理制度,構建完整的碳排放管理合規體系。當前,企業必須加強全產業鏈條碳減排的技術創新,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產業鏈關鍵環節集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的低碳生態體系,主動作為,努力實現“雙碳目標”,為控制全球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三、錨定創新引領,鑄就汽車產業發展新優勢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聚焦新體系先進動力電池、新型底盤架構、高級別自動駕駛、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進生產力各要素的融合創新,筑牢車能融合、車路協同、車云互聯的技術底座,發揮我國特有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體制機制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加速產業化。要堅持長期主義而不是機會主義,要在突破原創性技術瓶頸上下真功夫,進而鞏固并持續擴大我國智能新能源汽車技術先發優勢,努力如期實現從“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飛躍。
四、聚焦政策法規,護航產業發展行穩致遠
一是貫徹落實國家以舊換新政策,加速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促進廢舊車輛回收利用,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二是緊跟國際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趨勢,持續優化完善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新興技術準入標準與安全規范,為技術創新和商業落地提供堅實支撐。三是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車輛碳足跡管理等政策標準體系。加快汽車數據標準化體系建設,破解數據互通難題,確保汽車數據要素的有效流通及高效開發利用,為繁榮數字經濟提供基礎支撐。
五、加速生態出海,打造全球汽車競爭力
從“產品出海”到“產業出海”同樣也是要堅持“長期主義”,“機會主義”要不得,也不會取得真正成功。通過“產品出海”擴大中國汽車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一是品牌國際化,我國汽車行業應加快研究制定《中國汽車國際化中長期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深入實施品牌認可度與美譽度提升工程。二是技術全球化,需要整合全球優秀研發人才、產業鏈和技術,打造符合全球主流技術法規、安全標準的全球車型。三是經營合規化的同時,還要融入當地文化,要有“利他”的格局,要造福“當地社會大眾”,還要“堅韌不拔”“持之以恒”“堅持全球視野”。此外,我們的行業機構、產業企業還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我國汽車產業在合資合作過程中,合資外方在我國的實踐經驗,為我國“汽車產業生態出海”打下堅實的基礎。